【人物简介】
钟南山,1936年10月生,福建省厦门市人,中共党员。现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近二十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水平走向国际前沿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多项成果获得广东省和国家级科技奖励。在2003年SARS(非典)疫情防治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
文章入编《万里长城永不倒——抢险救灾英雄故事》上册 2013年1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钟南山:他是院士 也是战士 更是英雄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
【阅读提示】
钟南山临危不乱,冷静、无畏,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勇敢地提出质疑,表现出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为我国取得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开展医疗工作,踊跃与国际卫生组织密切合作……赢得“抗击‘非典’第一功臣”的美誉。
他是英雄,尽人皆知。
2003年春节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让正准备过新年的广东中山的人们惶恐不安。这个“怪病”怪就怪在病情发展迅速,持续高烧、干咳,很快就呼吸衰竭,无药可治,多名病人死亡。而且,这种病传染性极强,连许多医护人员都被感染。
2003年1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接到广东省卫生厅的通知,前往中山会同专家组对“怪病”进行调查和会诊。第二天,专家们起草了一份《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调查报告》,这份报告,第一次将多日以来困扰着人们神经的怪病,命名为“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200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危难时刻显风骨
“请把最危重的‘非典’病人往我们这里送!”2003年2月上旬,钟南山代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下简称“呼研所”)向广东省卫生厅慷慨请缨。当时,正是“非典”疫情愈演愈烈、大批医护人员纷纷倒下、人人谈“非”色变的严峻时刻。这无异于“向我开炮”的请求。
大量的,而且是大剂量的抗生素被用于紧急治疗。然而,这样的治疗却一直无效!广东省内各地都出现了疫情,接着全国各地也都出现了疫情,病情发展迅猛。许多病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一位位优秀的医护人员倒在了岗位上,让人措手不及。
疫情带来的病例每天都在攀升,钟南山面对空前的难题和压力。“这不是一般的肺炎,不是一般的感染,病原体应该是某种病毒,而不是医学界一致认为的细菌。”因为钟南山发现病人的咽部没有流感症状且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无效,断定不是细菌,于是提出:必须用皮质激素来控制病情,而不能再用抗生素。
当时,很多病人一经发现,已经处于危重状态:肺组织变硬,不能自主呼吸,需要医生立即为病人通气。但是用于通气的仪器管下到肺部,一是变硬的肺已经难以通开,二是容易因通气造成肺部的损伤。但使用激素之后,病人肺部发硬的状况大有好转,之后通过免疫调节和辅助的治疗措施,让病人逐渐恢复健康。
激素所起的作用是减轻肺损伤,由于“非典”造成的损伤首先是一个异常的肺部免疫炎症过程,使用激素治疗是为了减轻这种免疫炎症,减少肺损伤。但是,过量使用皮质激素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和骨代谢损害,所以使用它要讲究技巧。换言之,使用皮质激素,要选择合适病人、合适时间、合适剂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尽管当时有一段时间是衣原体还是病原体;是使用抗生素还是使用皮质激素争论比较激烈。但以钟南山为首的呼研所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坚持率先使用皮质激素,这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后征服SARS铺了路。
他是大家的主心骨
抗击“非典”是人类一场空前惨烈的战役,钟南山深深懂得,要让呼研所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就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医务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思想过硬。事实上,钟南山这一位老共产党员独特的人格魅力,才是凝聚这支队伍的巨大力量,同时也是这个集体的灵魂和支柱。
67岁的钟南山早年是运动员,一直没有间断过体育运动,身体素质非常好。再忙再累,一觉醒来,就能恢复体力。但这一次,他第一次感到异常疲惫。已经与“非典”奋战了一个多月的钟南山病倒了,发起了高烧,接着就开始咳嗽,马上拍了X光片,左肺出现了炎症。
住在自己所在的医院治疗当然是最理想的,这里是呼吸疾病治疗的权威医院,有很多他的老战友、老部下,他们都会悉心地照顾他。但是,钟南山不想这样,在这样的时刻,他不能多为自己想——尤其是他不能躺在自己的呼吸病研究所,那样的话对整个抗击非典的工作影响就太坏了,所长都倒下了,大家没了主心骨,士气会受挫。对病人的影响也很大,“怎么,连专家都倒下了?”病人会丧失战胜病魔的信心,传到社会上去,影响稳定。
怎么办?钟南山感觉自己的病不太像“非典”,因为“非典”病人呼吸很困难,而他感觉并不严重,只是感觉身体异常虚弱,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家养病。
在家里吊了5天针之后,钟南山感觉自己好了一些,便回医院复查。一看胸片,他惊喜不已:肺炎的阴影没有了!5天的吊针,全部用的是抗生素。他得的不是“非典”,是劳累所致的呼吸道感染。
钟南山在家里休养了几天,便拖着乏力的身子前往战场。他的心牵挂着呼研所,担忧着病人的安危,更担忧着疫情蔓延的凶猛势头,几乎每时每刻他都在想:怎样才能找到控制疫情的办法呢?
“所长来上班了!”整个呼研所医务人员的心安稳了。钟南山呵呵地笑道:“我不过有点不舒服,现在不是回来了吗?”
好搭档便是坚强后盾
吴华副主任医师是呼研所的老大姐,从“非典”发生以来,就连日不离岗位,抢救病人。她是钟南山的老搭档、老部下、老朋友。
因为吴华首当其冲地与“非典”病人近距离接触,且当时还没有隔离衣,连一般的防护也没有用上,甚至连口罩有时都不戴。她被感染了,和她一起病倒的还有一名非常有才干的男医生。
大病初愈的钟南山看到战役伊始就连伤两员大将,心中又痛又急,眼泪不知不觉流了出来。这是他一手缔造的呼研所,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更严峻的问题是,这场战役到底要打多大,打多久?
吴华立即被注射了大剂量的抗生素,但是,无济于事,高烧照样不退。这就再次证明:按照以往的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吴华自己要求使用皮质激素,但在当时没有明确的定论,为她治疗的医生不敢自作主张,只得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
直到2003年1月31日的除夕,这一天吴华的要求终于得到了特许。上午用了皮质激素,到了下午感觉就舒服多了,不再那么憋气了,而且还能跟着春晚的电视节目唱歌。
钟南山见吴华用了皮质激素效果不错,便放心了,批准她继续用。到了大年初一的下午,吴华感觉自己的病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初二上午,拍胸片,果然没有了阴影。
后来吴华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身体的状况,调整皮质激素的用量。开始几天她每天吃四片,后来则改为每天吃三片,因为她自己是医生,有着几十年的医疗经验。
别的病人用了皮质激素后变得胖胖的,吴华却瘦了。钟南山一直问她:“你到底吃了多少皮质激素啊?”在关心她的同时,钟南山需要随时观察和总结,因为有很多病人在使用皮质激素。吴华告诉钟南山:“我不敢骗你,我一开始是每天吃四片,吃了三天我就改成三片了,我觉得自己很好,没问题呀!”
后来吴华确实恢复得很好,一点气急的感觉都没有。她用自己的身体,检验了以皮质激素控制“非典”的成功,为后来对“非典”病人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艺高人大胆的钟南山顶住了巨大压力,从老搭档这里获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为危急病人采用插管或切开气管来通气,这是临床上常规的救治方法。而“非典”病人因为生理反应,剧烈咳嗽时从肺部喷出的血痰最毒,所有医护人员都清楚,但职业的坚守精神,让他们无从顾及个人安危。
后来,为了攻克这一难题,钟南山与肖正伦、陈荣昌、黎毅敏等专家,研究出了“无创通气”的方法给予“非典”病人呼吸支持,就是首先不采用插管或是切开气管来通气,而是采用无创的鼻部面罩通气法。这个方法后来被证实很有效,它帮助很多生命危急的病人度过了难关。
在广东整个“非典”战役中,之所以能够夺取最后的胜利,有两大利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就是在火线创建了“无创通气”法,运用这一方法,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死亡率,避免了更为严重的继发性感染;第二是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广东医务人员始终根据病情,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剂量,科学、合理地使用皮质激素,有效避免了更多的伤亡。
在钟南山带领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逐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成功抢救率,降低了死亡率,而且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这套方案后来被多家医院所采用,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同时,在钟南山的主持下,《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也很快出台。后来,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连连称道!他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得到的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经验在广东找到了,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经验,是钟南山领导的治疗小组全体专家的智慧结晶,是广东医务工作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视病人为亲人的博爱仁者
突如其来的“非典”改变了许多东西,但丝毫没有改变钟南山的“医者父母心”。走到病人中间,会听到许多关于他与众不同的故事。比如,每到冬天,他给病人检查前,一定会先搓暖自己的手;又比如,他对病人永远带着亲切的笑容;每次看专家门诊,为了满足更多病人想让他看的愿望,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开诊,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他去查病房,不管病人病得多重多难看,身上的异味多大,他都会和蔼地拉着病人的手,靠上前细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说,从来不会有厌烦的表情……这些看似很小的事,做起来却是那么的不易。
“非典”这个突发事件,让钟南山脱颖而出,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敢于坚持真理,力挺“病毒”之说;顶着压力,坚持以皮质激素控制病情,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非典”后期,他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病毒宿主的搜寻、核实和考证工作,为“非典”战役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全国抗击非典型肺炎战役中贡献卓著,而钟南山院士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