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
中国老教授协会编审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窦桂梅:肚子里没有书垫底,老师你拿什么奉献给学生?

发表时间:2020-10-27 08:25作者:窦桂梅来源:教育在线基础教育研究院

谁都知道读书有好处,身为教师更是如此,但如今,老师读书成了一种特别难的事情,为什么呢?


时间和兴趣在哪里?

教师想读,没时间。这确是事实。现在,教师的压力不轻,大量时间都泡在课堂上。课后要参加各种培训,要写教案批改作业,还要管理学生的“吃喝拉撒”——负担非常重。

小学里,女教师特多。学校搞读书沙龙大多是下班的时间,有的就要回家做家务。平时你和老师谈读书问题,得到的感慨基本是没时间——要经营自己的家庭,要管理自己的孩子。


就我来说,自己的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比较强,爱人比较理解我,所以饭他做,活他多干,这就让我腾出更多的时间读点书,干我应该干的事。


更多的女同志就不是这样,就自然而然挤占了她读书的时间。


你想想,由于女同志的生理变化快,不像男同志,她在那么大的负担当中,还要迎接教育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带来的挑战。因此,读书,她也知道是件好事,但她确实精力、能力达不到。


说心里话,所有的时间都被挤占,如果有一点时间,那就想睡觉!中学老师呢,可想而知。


当读书没有形成兴趣的时候,读书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没有时间”就会成为借口,读书自然成为他们的负担。


自然,大多数老师没有把读书当作生命的习惯。你想啊,虽然没有时间,那为什么依然有教师读书废寝忘食,能够做到挤时间、抢时间,“压”出时间的“油”来?所以,如果教师不爱书,你出版的书再好,没有人阅读。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想问问各位,你们想用什么办法让我们去买你们的书来读?这是我们大家可以思考的问题。


收获和乐趣在哪里?

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想读的时候、想买书的时候,收获的并不直接,时间长了就厌烦了、麻木了。


收获不大的原因,一是教师知识结构有问题,达不到最高的阅读层次,二是教师需求的东西是形象的东西,是直接能拿到的东西,再加上没时间,老师需要的效果是“短、频、快”。


如《陶行知教育名篇》,在陶行知浩瀚的文字中提炼出经典的话,老师就能马上吃到嘴里,不需要挑拣,把“皮儿”吐掉,把这好吃的细心咀嚼就是了。


不过,虽然《后现代课程观》,《课程统整论》等我还能读进去。可我发现,更多的教育理论书籍枯燥乏味,有的是硬着头皮读。


好多中国自己的教育教学书籍不是内容艰深,就是文笔艰涩。像这样的理论书籍、教育书籍,如何让我们这些基层的老师读进去?这还是个问题。


再有,这些书籍给予我们的“东西”是不是那么能直接面对我们中国人的心理学、中国人的教育学呢?


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西方的思维方式、评价方式、教育的认知等等,作为我们中国人来讲,这些书我个人觉得,看的时候收获的总是不“塌实”。


其实,真正的脚踩“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分析说理的深刻的教育理论书籍我们并没有找到。


前一阵子,新课改刚刚出台,大家像一阵风买那些贴着“新课程”标签的书,当时挺感兴趣,可这样的更新观念的书如瓢泼大雨,浇在你的头上,却没有几滴能滋润你的心田。


有些书一定要针对课堂来说话。比如去年出版的“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很好。理清了一些混沌的现象,澄清一些教学事实,讲清了今后如何实践的步骤。


我发现,这样的一些书籍,追求细节理念,推敲细节,从课堂的最细节的地方走出去,在生活的课堂中去寻找生活中最本真的东西,那么,这些内容肯定受到我们一线老师的欢迎——其实,说到底,教育教学就是一堆细节组成。


教育的改革就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是润物无声,不是狂风暴雨式的改变。


新近出版的一些“随笔”也很好。有些一线教师的随笔确确实实找到“阅读自己”的感觉,好亲近。如《不跪着教书》、《教育的十字路口》等,这些书怎么忙我也挤出时间去读一读,就像吃各种小吃,越吃越上瘾。


我突然发现,这些可知可感的内容,原来和你自己的思想和你的认知能够很好地链接起来。


利润和需求在哪里?

由于教师的忙碌和辛苦,他们的视野就是班级墙壁的四角和天花板。


比如,影响很大的《中国教育报》。我当班主任的时候,从没有读它。我曾调查,读的人都是些官员和校长。


一线的教师读《中国教育报》行不行呢?行!在我们学校,我们每个年级组、办公室都有一份《中国教育报》。我们更多的是奔着里面的“读书周刊”去的。因为这个栏目会给你提供阅读指南。


现在,“中国教师读书网”有好书推荐;大夏书系网站和博客里也有推荐。可惜,像他们这样的苦心设计的精短话语的引读,没有更直接地传到普遍的老师的群体中。有时候虽送给领导校长,他(她)没有认识的高度,一忙,也就忘在办公桌上了。


现在,教师读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中国教育报读到有关这方面的分析,我觉得还太客气,给我们的有关教育部门和老师们留了许多面子。说句不好听的,整个的教师队伍基本是不读书的。肚子里没有书垫底,拿什么奉献给学生。现在不是都讲“爱心”吗,要知道,爱是需要能力来做底气的。


说句实话,给教师提供图书的人,不能发多大的财。我现在领着学生读儿童文学。每次开学我要给家长做培训。我讲了《猜猜我有多爱你》,《失落的一角》,《失落一角遇见……》,《爷爷一定会有办法》,几个绘本,家长们就像疯了一样,冲向书店。


教师用书即便你怎么推,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啊。我也在想,是否有一个大气候的原因。你像刚才我提到的几本书,以及做出一点成绩的出版社,还只是孤零零的几朵花,还凑不上万紫千红。


总之,关于如何推动和引领教师读书,我们还属于摇篮时期,任重道远。



作者 |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文章分类: 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