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
中国老教授协会编审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刘长铭:没有劳动的成长过程是不完整的过程

发表时间:2022-09-30 19:24作者:刘长铭


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个体在社会劳动中不仅创造价值,同时还获得存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其存在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其生命得到充实。劳动能力越强、或做事能力越强、或工作能力越强的人,就越具有社会价值,其职业发展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这些能力并非与其学生时代考试成绩完全正相关。劳动技能体现了人存在的社会价值,即人的独特性或不可替代性。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五育并举,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劳动教育是一个相对薄弱的方面。学校和家长普遍担忧孩子参与劳动会耽误学习,影响考试成绩和升学。

据说哈佛大学经长期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专业或职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时候做杂活,所以研究建议孩子要干杂活,而且越早越好。我不能肯定这项研究是否真实,但至今也没见有研究从统计的意义上证明,做家务的孩子学习成绩就会差。也许有人能列举个案支持这一论点,但孩子成绩差能否简单归因于参加劳动,也值得商榷。

相反,日后成功与早期劳动相关的案例也有,比如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伦纳德•萨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1940年5月20日-),他说自己在16岁时还在做水管工,他后来在理论物理研究上的一些灵感就来自于当年做水管工的经验。这说明早年的工作经验和劳动体验可能会对日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劳动是人的本能。儿童十分喜爱的一个游戏就是过家家。“家长”模仿大人照顾孩子(洋娃娃或充当孩子角色的同伴),他们没有把照顾“孩子”当成一种辛苦的劳动和付出;大人干活时,孩子也常常跟在大人身边转,他们认为大人干活就是在玩,他们也乐意跟着玩(但这时家长常认为孩子在添乱)。在儿童眼中,玩耍和劳动没有区别。和游戏玩耍一样,劳动会改变态度,能产生愉悦,合作劳动或游戏能使孩子学会共事。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爱劳动甚至厌恶劳动?主要原因是成人的不良影响。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剥夺孩子的劳动机会,孩子自然不会养成劳动习惯;家长鄙视劳动,其态度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携手帮助孩子建立劳动价值观,这其中家长转变观念最为关键。曾有一位校长访问美国一所著名私立学校,看到学生们在校园里挖土和整理草坪,就问美国校长,家长花这么贵的学费送孩子来上学,你让他们干这些,他们会不会有意见?那位美国校长回答说,家长花钱送他们来,就是为了干这些。

图片

家长要认识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我看来,劳动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可以锻炼和提升思维能力
我们就以家庭生活劳动中的“整理和收纳”为例。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整理和收纳”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全过程。我认为,这项内容的价值并非仅仅是为了提高生活能力。整理物品涉及分类(判断物品属性及差别)、归类(不同物品的共性或关联)、整合(决定哪些物品一起存放)、条理性(物品放置的合理性以方便使用)、逻辑分析等,这些都属于高阶思维活动,实际上是集合思想的启蒙。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被称为“日式搬家”的服务,我猜想可能是上述一系列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是信息的海洋,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是未来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这项能力的养成就始于生活。至于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更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劳动可以提高学习能力
我很早在教学中就发现,做家务的学生在做物理实验时会表现的更好。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从来就没有纯粹的体力劳动。肢体活动与大脑活动紧密联系,活动或劳动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类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有约30%的神经与人手相连,密集的神经连接决定了肢体动作的精细程度。如果早期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手指活动,这部分的神经发育就会受到影响,行为上就表现为“笨手笨脚”。顺便讲,这一区域中有约40%的神经与人的面部(包括发音和舌、咽等)连接,因此人类可以用丰富的表情来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缺少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孩子有可能这方面的发育会受到影响,甚至形成障碍(如不善表达,表情呆滞等)。有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中感统失调(Sensory disorder,即“学习能力障碍”)的比例已经相当高,这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劳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劳动为什么能提高学习效果?因为劳动可以使学生体验真实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有更多的脑区处于活跃状态。例如,初中生物课有《被子植物的一生》一章内容,教学时间大约数周。谁都知道,几周的时间不是被子植物的一生,因此学生只能靠熟记课本内容来“掌握”知识,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容易忘记,必须花大量时间反复巩固复习。但如果让学生种植一片小麦(十几平方米即可,或用种植箱),观察植物从播种萌发到长熟收获的全过程,书本里的知识就自然通过体验掌握了。

其实这样的学习并不多花时间,因为每天只用几分钟观察和操作(观测和记录生长情况)。我们称这样的课程为“线状课程”(有“长度”没有“宽度”),实践证明,与记忆书本内容并反复复习巩固相比,这样会使学生记忆更加长久(甚至终身不忘,因为情绪体验参与了认知过程),实际上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而且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和品质。

图片

劳动(实践)可以激活书本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确切的说是记住)了书本里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静态”的“死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劳动)激活,才能变成“动态”的、“可用的”“活知识”。

我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点。有一次我感觉耳朵有些异常就去医院看病,那天恰好赶上医生实习。职业情怀使我很乐意把自己当成教具供他们学习。他们轮流给我检查耳道,边检查边询问,我听的出来,他们的问话都是教科书上语言。结果谁也没发现问题。老师过来看了一眼,随口说,“你们要注意,这是经常出现的典型情况(典型情况居然学生们都没看出来!)”。实习生们又看了一遭还是没有看出问题。这时老师又过来,用镊子从耳道里夹出一根碎头发(我几天前刚理了发)。我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不是写在了教科书里,但我想如果只背书不实践,那些知识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劳动的过程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胜过课堂听课
我们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小块菜地,学生们种了一些黄瓜西红柿。第一茬黄瓜长熟时,学生们临时决定利用课间举行一个简单的采摘仪式,几位参与种植的学生发表了即兴演说。学生滔滔不绝谈自己的感受,以及种菜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学生讲的都很好(几乎没有什么哼哈的词和语病)。我认为他们并非是口才有多好,而是由于亲身参与了感受深切。一位学生谈到:

“老师买来了一些黄瓜秧苗,栽种时挑选出一些粗壮的,把那些看似不好的‘鄙视的丢在一边’。但我们觉得很可惜,这些秧苗很贵呀!它们也是生命啊!是生命就应该被尊重,所以我们另开了一块地把它们种下。到了第四天,我们发现这些秧苗开始长了……”

种菜是一件小事,但学生却从中悟出了关于尊重生命的道理,这是课堂听课难以达到的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是在有了生活实践的感悟后形成的。

劳动是创造的源泉
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其中很多获奖项目都来自于生活,与劳动有关。我的一个学生曾经获奖,后来还得了“北京市市长奖”。他的获奖项目是发明了一项防止老年人摔倒的技术。这个创造灵感一定来自他照顾老人生活的劳动经历。如果你浏览购物网站,就会发现许多生活中使用的各种便捷小工具,比如厨房里做饭使用的各种小工具。从来不下厨房不做饭的人很难有这样的想象力和创造灵感。

图片

通过劳动可以了解社会和生活
曾经有一次开学后不久,学生反映餐厅的饭菜价格太贵,比如一碗炖牛肉要十元钱。学生不了解这些食材的市场价格,判断贵与不贵完全只凭感觉。怎样向学生做出解释呢?其实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让学生根据采购账单进行成本核算,等等。适逢十一长假,于是我们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过节期间在家里做饭,一定要做一次炖牛肉,并做成本核算,长假后提交报告。开学后学生反映,餐厅的价格是挺合理的。做社会调查也是一种形式的劳动。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从某一方面了解社会,有效提高分析思维能力。

在劳动活动中学会合作和共事
促进社会能力构建
学校劳动课要精心设计,要体现尽可能丰富的教育价值。以我们的农场劳动-财商融合课为例(小学一二年级)。我们将学生分成小组,明确劳动任务,如拔草、收菜、浇水、捡鸡蛋等,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完成任务验收合格后发给“工分”,用“工分”来解决饮料和午餐问题。孩子们劳动表现很积极,小组配合也很好(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在玩)。午餐时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每个人自觉把自己的“工分”拿出来凑在一起,一起计划“购买”食品和饮料的种类,这样就能让每个伙伴都能享用多种食品和饮料。

有意思的是,我们看到孩子们把一根香蕉掰成两半分着吃,把各种面包都“买”来分着品尝,每个孩子都吃到了自己喜欢的食物。后来有家长向班主任反映,上了劳动财商课后,孩子有了变化,到超市买东西学会了比较,只要满足需求就买便宜的。看来,要教会孩子花钱,首先要让他们知道钱是怎样挣来的。

劳动中的合作非常重要。正是由于合作,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因为合作使人类大脑在进化中产生了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合作使人类大脑变的发达。史蒂文·斯洛曼(Steven Sloman)和菲利普·费恩巴赫(Philip Fernbach)在《知识的错觉》一书中引用了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的研究成果。罗宾·邓巴收集了脑容量与生活环境关系的信息,例如活动范围和饮食习惯,还有诸如群体平均规模之类的社交状况。事实证明,脑容量与社群规模密切相关。社群规模更大的灵长类物种有更大的脑。这说明社交活动有助于脑的发育和发展,可以让人更加聪明。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交活动同样可以开发智力。

游戏是儿童社交活动的重要形式,尤其是玩耍过程中自发形成组合的游戏。而今天孩子的游戏时间太少了。不少家长和教育者总认为玩是浪费时间,要抓紧一切时间让孩子学知识。美国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心灵的未来》一书中写道,

“‘玩’好像是多余的,但它也是意识的基本特征。……当孩子们玩耍的时候,他们往往试图以简化的形式模仿复杂的人类相互作用。……孩子们在玩游戏中简化模拟成人社会,如医生、警察、强盗和学校等。每一个游戏都是一个(社会组织)模型,让儿童部分地体验成人行为和模拟未来(自己的生活)。”

游戏实际上是促进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图片

劳动和劳动教育不同。劳动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它的操作对象是物;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操作对象是人。劳动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出出力”、“流流汗”、“吃吃苦”,尽管这是重要的,但不仅如此。劳动不是单一的体力支出或肢体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劳动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尤其是现代生产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儿童能够从劳动中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快乐、成就感等,并促进了脑的发育,积累了社会经验,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往。随着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传统观念中的劳力与劳心之间的界限已渐渐模糊。每个人的一生中至少有30余年的职业生涯,因此劳动是人一生最主要的活动。青少年时代的(家庭和学校)劳动教育则是学生进入职业生活的必要准备,不可或缺,它关乎人一生的发展。

没有劳动的生活是不完整的生活,没有劳动的成长过程是不完整的过程。


文章分类: 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