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孩子的劳动教育不止于“纸面上”?发表时间:2022-05-23 10:54来源:现代教育报 左手锅柄 右手锅铲 一名10岁小学生下厨房的视频 近日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颠勺、甩勺、炒菜一气呵成的小学生 让网友直呼被牛哭了 网友:被嫌弃素材+1,怎么能不让我妈看到这篇?视频走红网络的同时 劳动教育再次成为高频热词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让劳动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让学生不再止于“纸面”成长 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 家庭、学校还要跨过这些坎 在通州区运河中学东校区李世英老师的课堂上,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如果家里大人不在家,你会自己做饭吗?大部分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叫外卖!” 这样的回答并没有让李老师感到特别意外,据她观察发现,即便是初中生,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家长接送,甚至要爷爷奶奶背书包。 “ 不愿出力,不能吃苦” “没有养成好习惯” “缺啥买啥,不愿动脑与动手” …… 中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素养亟待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背后,李老师认为,更多的问题出在了家庭,“家长普遍忽视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 “经常能看到学校报告厅地上有丢弃的垃圾,自己产生的垃圾也不带走;教室里产生的垃圾就不断往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硬塞;拿个资料,在书包里掏半天也找不到……” “更不用说缝缝补补了”,李世英清楚地记得,在教授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玲珑枕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里从未使用过针线。可想而知,现在物质条件好了,什么东西坏了要么买新的,要么家长代劳。 谈起劳动教育缺失的根源,李老师滔滔不绝:如今大多数家庭仅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和升学,却忽视中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植和劳动技能的训练,劳动教育在家庭缺位,特别是家长对待劳动的基本认知、态度和做法,直接影响孩子劳动价值观的确立。 开展劳动教育、独立设置劳动课,在中小学教育中并不陌生。多年前,劳动课也曾经作为专门的必修课来开设。谈到这门课对学生的影响,不少老师坦言,学生目前还只是身体“躺”在了书本中,学生只是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 谭永是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机场分校初一年级组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就在今年的三月份,机场分校给学生们开辟了一小片试验田。满心欢喜的她本以为能带着学生完整地体验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没想到这次实践竟然“夭折”在了种植的“摇篮”里。 谭老师回忆,刚刚得到消息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很兴奋。一部分同学开始动手整理田地,任同学最为积极,他还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去做田间标示牌。 可是就在谭老师把种子交给学生后的第二天,任同学带着几个组员灰头土脸地找她汇报说:"老师,他们非得要一边种花生一边浇水,结果水流太大了,把花生种子都冲走了。” “然后呢?”谭永耐着性子问道。 “现在地垄都冲平了,种子也不见了。”听了学生的汇报,谭老师觉得自己无言以对。 “光是实践,就去了两次,但是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这样。”为了这些孩子能种成功,谭老师带着学生浏览网络视频,并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面对学生的功亏一篑,谭永不得不承认学生们不仅缺少劳动能力,更多的是缺乏实践经验。 有了这次失败的劳动实践,谭永对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很多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不需要参与劳动,家长也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劳动的意识和兴趣。 这次实践活动的失败,让已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谭永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而如果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也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谭永反思,目前开设的木工、电工等劳动技术课,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停留在实验室的简易操作和个别学生的实践展示阶段,并不能全面覆盖所有学生,也不能广泛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很多时候学生抱着好玩,凑热闹,或者冷眼旁观的态度,并不能达到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劳动能力目的。 据媒体报道,我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如何让孩子发现劳动之美,体验劳动乐趣,是一个待解难题。 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 大兴区第七小学蒙海侠老师总结,在劳动课程中采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让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学生只有先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才可能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劳动最光荣”作为一句口号早已深入人。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这句话的意义,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机场分校70后班主任刘美玲苦苦等待把劳动课搬进校园的机会。 “把劳动课搬进课堂,校园比家中更有效。”为了帮助学生从心底认识到“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学校的运动会最终成为了刘老师实施劳动进校园的教育契机。 运动后,同学们提议想买冰棍,刘美玲看着操场上无尽的瓶子,说:“好,我们不仅要吃冰棍,而且要吃上自己挣钱买的冰棍,大家有没有什么办法?” 同学们一头雾水,刘老师用手指了指操场上的空水瓶,说“空瓶换冰棍”。 刚开始学生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看到刘老师自己自然地弯身从垃圾桶里掏出空瓶,“他们很快都放开了,半个小时后,操场干净了,2大袋空瓶换50个冰棍。” 让刘美玲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她们班的行为还引来了小学部小朋友的参与,看着一个个小学生抱着空瓶,自豪地微笑。刘老师也笑了,此时的“劳动光荣”不再是口号。
再到后来,她班里专门放置了两个大桶,用来收集班级,甚至年级的可回收垃圾,班级同学们课间收集到物品,就跟收集到宝贝一样,还自编顺口溜:“我是一个拾荒匠,变废为宝我最强”。 “劳动教育的推进需要对教师、家长都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在房山区长育中心校,张秀平老师告诉记者,尤其是互联网的渗透,孩子课堂之外足不出户成为新常态,他们基本不具备识别劳动环境的能力,也就是“眼里没活儿”,所以孩子难以形成劳动观念。但是,是否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呢?他发现有些孩子不是“做”作业,而是“磨”作业,以至于浪费了时间。如果给学生安排了必须完成的劳动任务,“磨”的毛病可能改得快些。 另一个原因是家长嫌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痛快、省事。“劳动习惯必须有一个培养过程。今天怕麻烦,明天的麻烦会更多。一个懒人,一辈子都是麻烦。”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这一点在密云区的多所学校得到了印证。据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研修员刘秋媛介绍,密云区各小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挖掘特色课程资源,进行“一校一特色”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爱上劳动。 冯家峪镇中心小学,发挥山区寄宿制小学优势,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开发了“四菜一汤”烹饪课程,低年级学生的凉拌菜、中年级学生的小炒、高年级学生的煎炸卤炖,人人都能露一手。 巨各庄镇中心小学发掘葡萄之乡地域资源,以“葡萄”为核心,让每一个学生在葡萄种植与管理、葡萄的科学探究、葡萄生产与加工等课程中,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 河南寨中心小学在校园内建设了“薯香”基地,开发了“探秘红薯”课程,学生开展跨主题实践活动,感悟劳动智慧。 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已故作家路遥在其著作《平凡的世界》中说,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只有劳动才能磨练意志,只有劳动才能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
文章分类:
教育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