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性童言中生长——《风是一个淘气鬼》里的语文素养培育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二年级学段要求,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聚焦“语言感受与积累”“思维发展与创造”“审美体验与表达”三大核心。
王宜振的《风是一个淘气鬼》以灵动的诗性语言与鲜活的自然意象,为低年级学生搭建了观察世界、习得语言、发展思维的优质平台,其语文要素的渗透与阅读策略的运用,恰与新课标理念深度契合。
一、语文要素的具象化呈现:在诗行中习得语言密码
1. 生动的语言表达与修辞感知
书中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风是一个淘气鬼,他把爸爸的帽子摘走了”“风是一个淘气鬼,他大摇大摆地走进村庄,像一头小小的牛犊乱冲乱撞”,将抽象的自然现象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这与新课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要求相呼应,教师可引导学生圈画“摘下”“打翻”“逃走”等动词,通过动作模仿、表情朗读感受语言的动态美;对比“春风像妈妈的手”“冬风像小刀子”等比喻句,体会不同季节风的特点,积累“ABB式”“比喻句”等语言范式。
2. 画面感与想象力的双重滋养
“风伸出无形的小手,胳肢得小树叶大笑不止……”“风刮落了窗台的花盆,逗得小院里鸡飞狗叫”等诗句具有强烈的镜头感,符合二年级“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的目标。教学中可利用“图文对照法”,让学生观察图画中风的动态,用“风在____,把____变成____”的句式进行仿说,将诗歌语言转化为个性化表达,实现“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闭环。
3. 自然意象与文化基因的启蒙
通过对比阅读李峤《风》与书中诗句,学生能发现古今诗人对风的共同观察,初步感知“借物抒情”的文学传统,为传统文化启蒙埋下种子。
二、阅读策略的适切性运用:在游戏中建构阅读路径
1. 情境化阅读:化身“风的小侦探”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可设计“寻找风的脚印”任务:让学生在书中圈画风的“淘气行为”在生活中观察“风吹动红旗”“树叶摇晃”等现象,填写“风的淘气清单”。这种“文本—生活”的联结策略,既落实“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要求,又培养观察能力与信息提取能力。
2. 创造性阅读:玩转“风的魔法工坊”
结合“想象”这一核心素养,开展“风的拟人化创作”活动:模仿“风是____,____”的句式,让学生为不同场景的风设计“身份”(如“风是快递员,给蒲公英送去远方的信”);或用彩纸制作“风的情绪卡片”,通过绘画表现“温柔的风”(春风拂脸)与“暴躁的风”(狂风呼啸),在多元表达中深化对语言的理解。
3. 诵读指导:在韵律中感受诗性之美
利用诗歌的押韵特点,通过拍手读、配乐读、角色对话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节奏韵律。重点指导“重音”“停连”,如“风是一个/淘气鬼——”拉长尾音表现调皮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落实“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
三、阅读收获的多元生长:在童心中播撒诗意种子
1. 语言能力的进阶:从“感受”到“创造”
学生在模仿“风把____变成____”的句式中,自然习得“事物+动作+联想”的表达模型,如写出“风把云朵变成小绵羊,在天空中散步”,实现从“积累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跨越。
2. 思维与审美的共生:用诗意眼光看世界
通过梳理“风的淘气地图”,学生学会用“多维度观察法”发现平凡事物的趣味,如“风在楼梯间吹口哨”“在窗台偷喝我的奶茶”,这种“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审美创造”能力的萌芽。
3. 情感与价值观的浸润:在自然中寻找伙伴
当学生读到“风是一个淘气鬼,他把妈妈晾在绳子上的裙子穿走了,风穿在身上,在田野上跳舞,引来豆地里的蝈蝈,一起为他伴唱”时,会自然建立与自然的情感联结,懂得“风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童年的玩伴”。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好奇,正是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隐性收获。
《风是一个淘气鬼》的阅读价值,在于它为二年级学生提供了一座连接“语言学习”与“生命体验”的桥梁。当孩子们跟着风的脚步观察、想象、表达,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生动的词句,更是用诗意拥抱世界的能力——这,正是语文教育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