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尔默:教师的心灵与教学的关系——优秀的教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发表时间:2025-04-06 20:46 1.教师的心灵与教学的关系 帕尔默在书中提及“就像任何真实的人类活动一样,教学不论好坏都发自内心世界。我把我的灵魂状态、我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心灵上,我在教室里体验到的纠缠不清只不过是折射了我内心生活中的交错盘绕。从这个角度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3]教师的教学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师生间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 2.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帕尔默认为,优秀的教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我开始寻找一种与我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与我自己的个性整合,就像我导师的教学方式契合他的个性一样——我导师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他在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4]教师的自我认同是对自己身份的清晰认识和接纳,这对教学勇气至关重要。 3.教学与教师真实自我的契合 教学应该与教师的真实自我相契合,当教师能够真实地展现自己,将自己的经历、价值观融入教学中,才能与学生建立深刻的联系。“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5]“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6]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集,使教学符合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得以追求教学完整。 4.构建求真共同体 帕尔默提出了求真共同体的概念,以共同体来审视教学,“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7]共同体是个体内部不可见的魅力的外部可见标志,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与世界联系的交融。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和学生围绕真理展开多元的交流,共同推动知识和智慧的发展。求真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同时,它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有助于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和水平。 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帕尔默的教学哲学,旨在提升教师的心灵境界,从而带来更高质量的教育。 二、书籍简介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美国著名学者帕克·帕尔默的经典著作,自1997年首次出版之后,受到了上千万读者的好评,不断地被推崇、引用,给广大教育教学从业人员带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全书论述的主旨在于:当教师了解并认同自己的内心,将灵魂与教师的角色融合起来,让自己与学科、学生以及自我不再分离,便能消除自己以及学生心中的恐惧,获得教学的勇气,实现优质的教学。
该书共包括导言与七个章节。在导言中,帕尔默开宗明义,指明他的研究关注教师的内心世界,因为教学是源自心灵的工作,并且心灵需要通过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条缺一不可的通道才能把握。第一到第六章又可二分为两个主题,其中前三章关注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后三章分别探讨了认知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最后一章是有关前述观点如何阶段化体现于教育变革中。 ![]() 三、作者简介 帕克·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费兹尔研究所高级顾问,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帕尔默活跃于国内外,开设工作坊、演讲团、进修班,被人们誉为权威教师。帕尔默的著作已经为其赢得了四个名誉博士学位,评论文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美国教育出版委员会给他颁发了突出成就奖。1993年,他因对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独立学院评议会授予国家奖,被誉为国家“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四、成书背景 在帕尔默写作本书的时代,教育领域正处于变革之中。教师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如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等。这些变化使得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书的写作基于帕尔默长达五年的研究。他从1993年开始初稿的写作,主体部分在1996至1997年完成。这项研究深入探讨了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教师的生活,旨在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和困境。
帕尔默在书中提到,他写作本书的动机源于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他观察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热情,感到困惑和无力。他希望通过本书,重新点燃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引导他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重新认识自己、学生和学科,从而找到真正的教学勇气。 五、阅读书摘 1.或许,课堂既不该以教师为中心,也不该以学生为中心,而应该以主体为中心。在以求真共同体为楷模而构建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某件伟大事物的课堂;是让主体——不是教师,也不是学生——成为我们的关注焦点,从而将两种模式的优点兼收并蓄并发扬光大的课堂。
2.师徒和师生就是源远流长共舞的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他每天都给我们提供重返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的,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的新的生机充实焕发年长者,在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
3.教师怎样才能注意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呢?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一个简单的建议是要尽可能多的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当然,我们一般用自言自语这个词语来描述精神失调症状,可见我们的文化是怎样看待内心的声音的,但是那些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的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达心灵的对话伙伴。 4.对学生的偏见虽说不全是捕风捉影,但把基本现实弄得面目全非,扩大了师生之间的隔离程度。对学生的冷嘲热讽,不仅使我们的生活相对于狂暴粗野的年轻人显得高贵典雅,而且还将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归之于远离我们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互交汇的地方。在任何危机四伏的职业中,责怪当事人是从业者惯常的自卫手段,而且有了这些对学生的偏见,我们可以借机乘便地卸下对引发学生问题的一切责任——或说对解决学生问题的一切责任。
5.这样我就能进行少而精的教学:既创建了所需的教学空间,亦不缺失有关的教学内容。可少而精的求知范例如何才能体现任何领域或我们试图了解的伟大事物的全面性呢?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记住,每门学科都有一个格式塔,都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都有一个连接伟大事物之本质的模式。
6.虽然有时教学让我们感到像是持续不断地上下课的线性流程,但实际上是一种带着精巧的韵律、构造和形状的生命模式,一种我们可以学会欣赏的创造性混乱。
7.只有在面对强大的阻力时,才能实现有重要意义的变革……如果我们致力于变革,就必须学会忍受凌乱。
文章分类:
教师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