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智能时代,怎样的教育转型才能再次敲响启蒙之钟丨头条发表时间:2025-04-06 20:38 很多中小学教育人都有这种体会——那些特别拔尖的学生,升入了著名的大学,甚至是清北,但毕业后的表现却远远不及当初大家对他们的期望。 是他们江郎才尽了,还是不够努力了?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则更迫切、更有意义——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数智时代,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未来的教育模式该是怎样的?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内生动力的未来人才?如何打破学科与思维的边界,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如何回应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是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的创办首席教授,即“钱班”创办人。他还把“钱班”的经验延伸到了中学阶段,创办了深圳零一学院,并从中逐步深入洞察了教育规律与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近日,他的著作《破界创生》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仅详细讲述了大量创新人才的成长故事,还对其近二十年办学经验进行了一次系统而有深度的总结。 对上述问题,这本书的出版能为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答案。 ![]() ![]() “破界创生”的灵魂2009 年创建的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简称清华钱班)和 2021 年创建的深圳零一学院的创新理念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数智时代全新教育范式——“创生教育”(Innovation-Motivated Education,IME)。它是“以创新为内生动力,牵引人成长的教育”,核心本质在于将内生动力放在了第一位,真正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作为教育的中心。 传统教育强调智商和天赋的“基因”,而创新人才既需要在“宽容”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在“破格”的助力下“砸墙”,更要在“兴趣”“擅长”“意义感”的交汇点,找到自己独特的激情(内因)。 以“内生动力”为牵引的教育如何落地到学校呢?《道德经》有一句话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家对宇宙起源和万物生成的观点。清华钱班和深圳零一学院的核心或灵魂可以描述为“一中心、双螺旋、三聚变、三生无界”。 ![]() 一中心:以学生的激情为中心,这是学生成长的真正内生动力所在。 钱班工作组花费了最大的心力去创造一个环境(外因),给到学生一个项目,帮助他找到自己独特的激情(感兴趣、又擅长和有意义交汇的事情或问题),鼓励他全力以赴去追求。 钱班毕恺峰同学的故事,特别能说明人有无激情的巨大差异。 毕恺峰毕业于江西省鹰潭一中,2015年全国物理竞赛金牌得主,江西省第一名,2016年进入清华大学钱班时才16岁。但他很长一段时间找不到学习的意义,不清楚自己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浑浑噩噩,成了导师眼中“最迷糊,最懒”的学生,到大三快结束时,有多达三分之一的必修学分没有修完,最后被迫退出钱班。 后来,毕恺峰在去华为实习期间,遇到一个一帮博士都不敢挑战的人工智能(AI)难题,顿时被激发出了兴趣和斗志,并最终解决了这个“大问题”。几年后,他成长为华为的明星科学家,发表在《自然》(Nature)正刊上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为他研发的盘古气象大模型大大提升了预测天气变化的准确性和速度。 双螺旋:进阶研究—精深学习,这是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激情并实现痛快成长的高效方法论。 巴菲特曾说,帮助孩子找到激情是一件玄妙且困难的事。清华钱班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这一难题,形成了系统性的方法论,即“进阶研究—精深学习”。在钱班,学生进行研究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完成研究本身,而是通过在“黑夜”(未知)中的挑战找到自己独特的激情。在激情引导下,通过进阶研究与精深学习的交互促进,实现高效且充实的成长。这一方法论有心流理论、认知心理学、习得性思维等心理学理论的支持。 胡脊梁2013年从贵阳一中因物理竞赛保送进入钱班。他从初中开始就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一头扎进物理学的世界。但到了钱班后,胡脊梁却一度陷入了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成绩在班上仅属中游。大学二年级,他听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实验班”的首席教授施一公院士的讲座后,决定从事力学与生物学结合方向的研究,并在郑泉水的建议下,研究细胞膜。 虽然胡脊梁的综合成绩始终不突出,但他在大学期间围绕细胞膜这个研究方向自学了(没有学分)多达20门研究生课程水平的专著。在大学四年级时,胡脊梁就以第一作者在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论文。2017年,他进入MIT攻读生物物理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后深造,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布了2篇论文,这在MIT也是非常罕见的。后来,他与导师合作,开辟了微生物生态学的新方向,引起了全球生物界的广泛关注。 ![]() 三聚变:通过“X型学生-X型问题-X型导师”匹配聚变,构成了实现师生相互吸引、成就共同梦想的“第一性原理”,体现的是心理学中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端——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导师的“超越需求”。 导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他要帮学生做好难度合适的训练,养成合作、团结、互助的态度。一个人敢做跟一群人敢做是不一样的,后者更能形成朋辈激励。 三生无界:指的是零一学院的挑战性无界、学生年龄不限、跨越校园和地域、跨越学科等。 钱班2015级学生陈一彤在大四时赴哈佛大学访学期间,研究的是领域内专家公认的难题——在体人眼角膜剪切模量测量。刚开始时,由于年级低,导师安排高年级博士生指导她。然而,仅几个月后,她已能独立攻关,提出的创新检测方法令高年级博士生叹为观止。后期,哈佛导师指派其他博士生由她专门指导,最终共同突破了这一技术。 不仅在大学,这种新的成长模式已经在清华大学附中等三所中学初步取得成效。 通过大量的创新人才成长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郑泉水院士把‘破界“与“创生”连接在一起,是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一个天才般的构思,堪称中国教育又一场真正内生于本土,极具当下意义、未来价值的范式革命。从清华钱学森班到深圳零一学院,我们看到一种理想的育人生态,在一位科学家的精心匠作下逐渐趋于闭环,已经具备了在学校现场规模化落地实施的各项条件,实在感到由衷的兴奋。 愿本书的出版,再一次敲响面向智能文明时代教育转型的启蒙之钟。 ![]() 数位专家倾力推荐《破界创生》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教育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创生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也为我们指引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郑泉水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创新和希望的教育未来。我诚挚地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相信它将对我们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华健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院长 兴华讲席教授 由一名数十年专注于创新教育的杰出科学家,从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到深圳零一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通过他的《破界创生》,将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以及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展现给大家。 ——郭东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原校长 泉水教授十五年的清华钱班实践与近年深圳零一学院的系统探索为破解创造力解放这一世界难题,积累了不少洞见、创见乃至独见! ——贺福初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长 郑泉水院士的新著是一部战略科学家的行思录。我们可以预期,更应该相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上,清华钱学森班和深圳零一学院的创生教育,一定能够从“试验田”上升为“示范田”。 ——刘彭芝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名誉校长 《破界创生》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特别喜欢“破界”这个概念,如果我们不能突破学段、地域、学科和文化的界限,创新就无法发生,而教育正是引领孩子们不断“破界”的创新之旅,我特别愿意向各位同行推荐这本难得的佳作。 ——李希贵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 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 郑泉水院士把‘破界“与“创生”连接在一起,是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一个天才般的构思,堪称中国教育又一场真正内生于本土,极具当下意义、未来价值的范式革命。从清华钱学森班到深圳零一学院,我们看到一种理想的育人生态,在一位科学家的精心匠作下逐渐趋于闭环,已经具备了在学校现场规模化落地实施的各项条件,实在感到由衷的兴奋。 ——李斌 蒲公英教育智库创始人 新校长传媒总编辑 郑泉水院士洞察教育真谛,提出了创生教育(IME),倡导个性化成长与创新能力培养。本书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了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视角和方法,是激发学生潜能、塑造教育未来的宝贵指南。 ——朱华伟 深圳中学校长、党委书记 ![]() 教育者和家长都适合的时代读物
本书将为你提供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帮助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内生动力,成为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核心教育人。
从政策制定到教育体系的变革,从思维的转变到创新教育的实践方案,这本书将为你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有力的支持。
书中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深刻的理论思考,将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创新教育研究的宝贵参考。
了解创新教育的前沿理念,为孩子的未来成长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科学的指导。
《破界创生:从清华钱学森班到深圳零一学院的创生教育》现已正式销售
![]() ![]() 郑泉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旗舰杂志《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inica主编等。2009年起创办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并担任首席教授,2018年起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021年起创办深圳零一学院并担任院长,2022年创办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双螺旋中心并担任主任。主要从事力学基础理论、微纳米界面的力学和物理的研究。在20世纪80-90年代创建了完整的本构方程张量函数理论,2000年后开创了结构超滑理论与应用技术,在2004、2017年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长期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模式的建立,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2021年荣获第三届杰出教学奖
文章分类:
教育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