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福建省泉州市】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泉州科学教育再升级

发表时间:2025-03-23 14:19来源:全育科教+

图片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近日,泉州市教育、宣传、网信、科技、科协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泉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五大行动计划》,将实施“夯实学校主阵地行动计划”“拓展社会大课堂行动计划”“锻造师资队伍行动计划”“培育‘未来科学家’行动计划”“强化条件保障行动计划”,强化面向全体的科学素养培育及关注个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形成“县县有品牌、校校有特色、处处有氛围、人人爱探究”的泉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新格局,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01

夯实学校主阵地,
让科学体验触手可及

图片

学校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各校要开齐开足开好中小学科学类课程,强化科学类课程教学研讨,开发优秀科学教育校本课程。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至少提供一个科学教育类的课后服务项目,每所中小学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科技节活动,大力开展以科学教育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把学生参加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等。下一步,我市将开展科学教育精品课(含实验课)、优秀活动案例等评选,组织遴选市级科学实践类特色课程、科创教育类特色课程,开通“科学教育直通车”版块,构建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库和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多元化科学教育资源和探究型科学实验课程。

图片

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处于开新局的关键阶段。各学校要聚焦“生活中的科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市将遴选培育市级科学教育特色校,引导学校集中精力去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发展培育自己的优势,形成具有本校辨识度的典型案例。同时,市级依托泉州市科技馆成立泉州市少年科学院,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加强学生科技社团建设,并积极依托学生科技社团成立“少年科学院”,探索建设区域科学教育中心。此外,要加强科学教育研究、加强校园科学文化建设,鼓励支持在校园内建设小型科技馆、科技走廊、科学教育角等供科学实践的场所,让科学体验触手可及。

此外,各校要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确保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校不得用教师演示或模拟实验替代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下一步,我市将梳理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和实验清单,也将推进跨学科学习,原则上每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来设计跨学科主题教学,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至少提供1个科学教育类的课后服务项目。

02

拓展社会大课堂,
厚植科学教育沃土

图片

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将围绕中小学科学教育特点和需求,积极盘活、系统梳理现有分散的各方科学教育资源,将科学教育的馆、校、社各种资源集群构建,搭建并依托三个平台: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专家人才共享平台、基地场馆共享平台,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的精准对接与共建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和使用实效。

下一步,泉州市将实施“馆校合作”计划,统筹推动在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分馆)、博物馆、实验室、高科技企事业单位等,向中小学科学课和教师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实验室、生产线等平台和资源,开发科学教师培训项目或设立教师科学实践工作室,构建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资源体系,补充学校科学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常态化公益性科普场所供给,开展科学(科普)教育基地遴选活动,引导对科学感兴趣并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的科研工作。

图片

各地各校要最大限度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为全市中小学生厚植科学教育沃土。泉州市鼓励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前往科技馆(分馆)、高校实验室、科技型企业技术中心、“大院大所”等校外科学教育场所开展各类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各地建立科学家精神宣讲团,邀请院士、专家、科技人才等走进校园作科学报告、讲述科学故事、倡导科学方法、宣讲科学家精神。持续推动流动科技馆巡展进校园、进社区,探索科普工作市场化社会化协同机制,构建具有泉州特色的“一主多分”现代科技馆体系。

03

加强科学教师供给,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图片

科学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高科技教育,更不能错误等同于花钱堆装备、搞竞赛。中小学科学教育是我们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是以校内为主阵地,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像科学家一样的科学探究经历。五大行动计划主要是强化“面向全体的科学素养培育”和“关注个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两项培育。全市各中小学校每年应结合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组织至少一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节活动。鼓励开展“好问题”征集活动、科技社团展示活动、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学影像作品、科幻画等校内科技竞赛活动。把学生参加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规范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数字中国创新大赛青少年AI机器人赛道等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类竞赛活动,为中小学生搭建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示交流平台。

图片

我市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及早发现有发展潜质、特殊才能的学生。强化因材施教,学校重点在学科课程、课后服务的课程上建立一生一课表,给予学生个性化成长机会。义务教育阶段允许少数优秀科学教育教师走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走学。高中阶段招生对符合条件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对象实行直升录取。指导学校积极对接“英才计划”“强基计划”“高校科学营”等项目。

此外,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科学教师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我市将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推动中小学校聘任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企业等力量担任科学副校长,各中小学校应设立至少1名“科技辅导员”,实施科学教育教师能力提升行动、改革科学教育教师评价机制。


图片

END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分类: 科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