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老教授协会学校文化研究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闻详情

有“烟火气”的科学教育什么样?杨浦&闵行持续点燃学生探索热情

发表时间:2024-06-08 17:51作者:袁曼舒来源:第一教育






杨浦区与闵行区,虽分别地处上海的东北部与西南部,却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区域内都是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云集,又比如:两区都积极探索创新科学教育模式,用好校内外优质资源,持续点燃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6月3日,杨浦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何劲松,闵行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何美龙做客2024第二十一届上海教育博览会上海教育大直播,畅聊区域科学教育实践。


图片


此外,来自两区的校长、老师、家长及学生代表——控江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吴巍,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科创实践部部长吴雯,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周敏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孙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七年级学生王炜翔、张扬也来到演播室,分享各自的科学教育感悟。


图片



在孩子心中种下爱科学的种子
图片


孩子们脑袋里总是充满着奇思妙想,喜欢问“为什么”,如何抓住孩子们好奇心萌发的瞬间,为创新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控江二村小学二年级学生小周的家中有一个“科学实验室”。从事科技行业的家长周敏捷把家里的闲置房间布置成了教室的模样,还把一些实验器材搬进了家。闲暇时,父子俩就一起做实验、搭模型、搞探究。


在杨浦区,不少学生家中都有这样一方科学探究的趣味天地。杨浦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何劲松介绍,区域在小学层面推动家庭科学实验角的建设,鼓励家长和孩子们“因地制宜”地“玩转”科学。家长没有科技专业背景也没关系,学校老师会指导家长和孩子如何确定实验主题、准备实验装置、共同完成实验。据了解,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先后推动建成了100多个家庭科技实验角, 还制定了《儿童家庭科技实验角管理规范》。


“科学教育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是无限的,家庭是重要的启蒙教育场所,我们积极推进家校联动,并用好社会的各类资源,推动形成全社会崇尚科学的局面。”何劲松说。


2022年,上海首颗科普教育卫星——“闵行少年星”搭载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也点燃了全闵行区少年的科学探究热情。近两年来,学生们以这颗卫星为媒,收集卫星从太空中传输下来的数据,系统性开展测控模拟、测控演练、卫星应用等一系列航天科普活动。


闵行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何美龙介绍,为了在每个学生心中种下学科学、爱科学的种子,区域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力,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科学教育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联合家庭及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资源,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走上新高度。


打造有“烟火气”的科学教育
图片


当中医药传统文化“遇见”现代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的王炜翔、陈致远、宋晨雨三位同学用609天的时间研发出一款中医舌诊智能家庭小医生——“舌诊小智”。只要对准摄像头拍下舌头的照片,再回答几个辅助问题,这款机器人就能判断使用者的体质状况,并给出相应的膳食建议、生活习惯建议等。

图片


据了解,这款机器人是在学校的“猫空自主实验室”诞生的。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孙强看来,初中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十分强烈,渴望在科创的道路上得到更多引领,也获得更多自我实现的空间。学校搭建“猫空自主实验室”就是希望给予学生自主研究的空间。空间中有多种实验套盒,学生们可以自己动手玩一玩、拆解又重组,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现象,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问题,由现象生成知识。


孙强表示,学校坚持做不以结果为导向的“有烟火气”的科创教育。所谓“烟火气”,就是引领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科创问题进而转化为科创课题,尝试去攻克它和实现它;所谓“不以结果为导向”,就是不论课题成功或失败,都让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思维、提升科创素质,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在闵行区,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可能成为科学教育的“活教材”。比如:华坪小学的孩子们围绕“水”开展探究,水的循环、校园水环境、黄浦江水源保护等都是学生们的研究课题;田园外小则用“纸”做起了文章,带着学生们探寻生活中纸制品的意义,体验“纸创”的乐趣。


杨浦区同样探索开展跨学科、项目化的“创智课堂”。何劲松谈到,要保护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课堂必须转型,近年来杨浦在初中阶段全面推进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与思维品质。


贯通培养:从“兴趣”走向“志趣”
图片


到了高中,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动手能力、思维品质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该如何引导学生们进一步走好科创之路呢?在控江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吴巍看来,高中生越来越明晰自己发展的方向,开始思考未来大学专业的选择,从“兴趣”逐渐走向“志趣”。


为此,控江中学积极对接高校科创资源与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例如复旦大学“步青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学森计划”、同济大学“苗圃计划”等,探索大中贯通的人才培养。此外,学校还推出了融合学科知识与前沿科技的“导航课”选修课程体系,引导学生逐步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何劲松谈到,高校是杨浦区办好基础教育的重要资源,区域内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人才成长的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例如联合高校力量建设大中小一体化课后服务支撑体系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打造“双进入”平台,也就是让学生有机会进入院士团队、进入高校实验室做研究,打通科创教育的学段壁垒。此外,杨浦区还打造了“童创空间”平台,强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的资源融合,建设“人人可体验”的科学素养培育体系。


闵行区同样积极探索大中小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区域内华东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园区,集结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学校,探索各学段科学教育的自然衔接;即将开学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是闵行区第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也是区域小初高一体化办学的全新探索。


此外,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发挥着整合、协调各类科学教育资源的作用。区域内学校的精品科学课程,将“上线”活动中心搭建的云平台,惠及更多学生。中心还在赛事组织、师资培养、社团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全区学生打造更高质量的科学教育。


持续点燃学生探究热情
图片


直播中,杨浦区与闵行区以生动案例展现了如何用好校内外各类资源赋能区域科学教育。如何让学生抱有科学探究的持续动力?两区教育的“代言人”也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在何劲松看来,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门知识,更是要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兴趣出发,培养孩子们的探究能力,锻炼思维品质,形成创新人格与科学精神。这是一种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当下的科学教育中,老师甚至家长都要“转型”,不能仅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孩子探究的陪伴者


第1教育
,赞24





何美龙十分赞同要做“有烟火气”的科学教育,他谈道:“自然是大课堂,生活也是大课堂,要从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中的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结合学校的科学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乃至未来发展的方向,让学生拥有持续探索的动力。”


第1教育
,赞1





文章分类: 科技教育